向内探索,拥抱变革 | 云九资本2024人民币基金投资人年会观点

2024-12-29

近日,云九资本在上海举办2024年度人民币基金投资人年会,与来自各界的投资人、行业领袖共同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投资成就与挑战,并以“向内探索,拥抱变革”为主题,展望未来的投资机遇。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云九资本人民币基金聚焦本土创新与发展,同时,在全球技术和市场的剧烈变革中,探索如何抓住技术变革、产业重构和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布局面向未来的投资组合。团队具体围绕消费、科技和AI/软件三个赛道,分享了其市场洞察和投资策略:

消费:颠覆与重塑

云九资本合伙人郝玮

在2024上半年消费市场呈疲软态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与其将当下阶段定义为消费的“下降期”,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调整期”。消费市场正处于“底部重塑”阶段,在新品牌和创新型产品的崛起下,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面临挑战;另一些传统品牌和消费企业则勇于进行重塑与市场调整,迎来新的机会。

云九资本合伙人郝玮在开场致辞中通过两个例子,来描述当下消费市场的这种颠覆和重塑:

第一个是云九资本美元基金投资的连锁烘焙品牌「趁热集合」。「趁热集合」深耕线下流量的价值,2024年以来开出25家新店,并做出了在当前环境下堪称惊人的业绩:上海单店收入今年环比上升50%-100%,石家庄单店日销售额一度达到20万元,大多数加盟商可以在三个月内回本。「趁热集合」基本选址在大型商圈开店,而每家「趁热集合」的市场份额都能占到该商圈所有烘焙品类商家的一半以上。

第二个是云九资本人民币基金投资的剧本杀连锁品牌「剧狐」。从过去做类似“58到家”的DM派单上门,到现在运营线下剧本杀俱乐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每家门店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在全国已有2万家门店的剧本杀市场中逆势增长。截至目前,「剧狐」每家店都能做到正现金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的需求并没有消退,只是在进行行业的洗牌和重塑。“底部重塑”使得无法跟上时代的玩家被抛弃,留下那些精耕细作者立于今天的市场。

与此同时,国家的刺激消费政策将在2024年下半年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地方政府还推出购物券等激励措施,我们通过走访餐饮商家了解到,购物券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到店频次和消费额,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在被激发。

资本市场方面,港股消费品类的IPO表现出回暖迹象。数据显示,2024年港股消费品类的IPO融资额和认购热度较高,尤其是在美的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下,消费品公司市场认购热度明显上升。今年,已有14家消费品公司成功上市,前十大IPO募资额的74%来自消费品行业。这表明,资本市场对优质消费品企业的需求仍然强烈。

那么什么样的消费企业能够抓住当前的机遇,逆势而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四个特点:

  1. 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2. 满足消费者情绪化的消费需求
  3. 充分利用国内的供应链优势
  4. 拥抱全球市场

与之对应,我们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策略为:

  1. 关注现金流:核心决策指标。未来我们的投资重点将放在那些能够自我持续发展的消费品企业,而非依赖外部资金支持的“烧钱”企业。
  2. 孵化创新产品,关注增量
  3. 关注供应链技术
  4. 放眼全球化市场
  5. 关注AI+消费、科技+消费的融合主题

我们认为,2025年将会是很多idea落地和验证的一年。而总体来说,消费是一个长期的、强韧的赛道。

科技:挑战孕育机会

云九资本董事总经理沈文杰

中美科技对抗是近年来科技投资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美国科技禁令加剧,半导体国际供应链进一步被打压,国产替代成为必然的选择。行业的受限迫使投资机构主动调整——在半导体以外,诸如先进制造、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仍有广阔机会。

从国家层面,我们关注到,今年以来政策出现一个调整的方向,即从过去的贸易顺差导向,到可持续贸易导向,减轻贸易不平衡问题。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与他国的贸易顺差,而今年以来,国家更加注重促进内循环,从利用“内卷”补贴海外消费者,转为补贴国内消费者,提振内需。我国本身就拥有巨大的制造业优势,不断降低对退税补贴的依赖、出口退税退坡有助于降低无意义内卷。

与此同时,透过各项政策的出台,例如财政部发布的拟在政府采购中给予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的征求意见稿,我们看到,合理的商业化政策引导也在帮助本国企业提升国产化竞争力。

放眼海外,新一代的全球化正显露趋势,美国之外的市场大有可为。新一代全球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读:人才与技术的全球化,和优势产业与供应链的全球化。

人才与技术的全球化:从以华为、比亚迪、大疆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走出去的优秀科技人才出海,在新加坡、中东等地带动新一轮的创业机会。

优势产业与供应链的全球化:2008年到2023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逐年上升。且从2021年开始,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开始逐年下降。此外,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半导体最大的三个终端应用市场——通信、电脑和自动驾驶,我国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我国最具优势的行业,能够激发上下游巨大的创业机会。

我们认为,当下已进入“后国产替代时期”。查漏补缺式的替代性机会已经见底,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商业逻辑成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才有IPO机会并带来高额回报。

虽然今年IPO整体放缓,但对比各大交易所的数据,我们发现,上市的科技企业多具备先进制造、AI+硬件等行业特征,结合前述的半导体之外的潜力行业,我们将在新材料、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加大探索和项目储备。

我们将科技领域的投资策略总结为:识别新范式,构建面向未来的投资组合。如果以技术为横坐标,应用为纵坐标构造一个坐标系,左下方的象限代表的就是“套利型机会”,这种机会将在未来逐渐失去红利,也逐渐将失去IPO机会。而其他三个象限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在这个视角下,我们投资了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多家公司,包括壁仞科技、云脉芯联、辉羲智能、英韧科技、知合计算、月之暗面、先衍生物、元素驱动等。

AI/软件:持续拓展全球视野

云九资本副总裁李冰清

如果说2022年底ChatGPT开启了生成式AI的浪潮,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那么2024年就是AI应用的元年。据云九资本副总裁李冰清介绍,在全球范围内,VC在这个 AI 原生应用领域的投资已达到85亿美金,这些产品团队也非常快速地找到了他们的用户需求——已有47个产品做到25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而这些产品都是在2024年涌现出来的。

我们认为,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AI应用的技术竞争也进入中场阶段。中美市场在此波AI革命中的竞争特点十分相似——头部公司多与云计算巨头绑定,以加强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例如,OpenAI、X AI等美国公司以及国内的月之暗面、Mini Max、智谱等公司,都是依托巨头支持快速成长,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除了闭源技术的商业化,开源AI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来自杭州的「DeepSeek 深度求索」开源模型,大幅降低了推理成本,成为全球应用开发者的热门选择,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

此外,多模态AI(结合图像、语言、声音等多种输入形式)也被我们视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2025年及以后,随着AI生成能力的不断提升,针对多模态应用的投资机会将大幅增加。AI将不仅仅限于单一任务的处理,而是向全面的智能化应用扩展。

我们判断,在广义的AI创业中,AI应用是华人创业者的突破口。全球范围内,约30%的AI产品和应用是由华人团队开发的,而在70%的早期创始团队中,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这一趋势为中国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和全球技术竞争力的背景下。从普通消费者到专业消费者,再到企业消费者,AI应用已经快速渗透到各个市场并涌现了一批适配不同消费者特点的产品。

我们认为,AI创业的核心驱动力是人才。云九团队定期挖掘具有全球视野、渴望创业的人才,保持沟通并长期追踪其动向。此外,我们还与世界顶级学者和实验室进行合作,聚焦视频生成、自动驾驶和智能硬件等领域的技术进展,共同推动和参与下一代产品创新。